索引号: | l509712--2025-0127 | 主题分类: | 综合政务 |
发布机构: | 平博888 文化广电旅游新闻出版局 | 生成日期: | 2025-05-06 |
文件编号: | 有效性: | 有效 | |
公开范围: | 面向全社会 | 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
海螺书屋临水而立,营造出“书卷如海纳百川”的意境;东湖意库热闹非凡,30项非遗项目使人应接不暇;赣江游轮缓缓启航,融入一江两岸的光影盛宴……2025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南昌举行,为即将到来的首个假期“五一”进行预热。大会聚光灯打向“五一”,千年文脉将在假期里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旅场景,文旅融合在“五一”期间写下鲜活生动的注脚。
赣鄱大地,形胜之区,江西这片土地,承载了太多时间的流逝、历史的兴衰以及文化的厚重。近年来,江西通过系统性保护、创新性转化和跨界性融合,将历史文脉与文旅发展紧密结合,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让千年文脉“燃”起新活力。
一针一线,一瓷一画,感受千年文脉的深厚底蕴。
巷口红墙斑驳,老厂房静立,东湖意库非遗大集在南昌东湖之畔成功举行。大集以“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”为主题,共设置“人文共韵”文化生态保护区精品展、“匠心传承”赣鄱非遗技艺展、“活色生香”非遗展演秀等六大展区,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传统与潮流碰撞的文化盛宴,擦亮"江西非遗·匠心传承"文化名片,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烟火人间,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生共荣。
江西文旅依托丰厚的非遗资源,以"非遗+旅游"模式激活非遗经济,通过沉浸式体验工坊、非遗主题市集、文创设计大赛等载体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。开发釉色描金、夏布刺绣等体验课程,打造非遗数字藏品、跨界联名产品,让古老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生,让千年文脉在文旅融合中绽放时代光彩。
一块泥巴,一抹色彩,诉说文旅融合的江西故事。
千年非遗,窑火相传。景德镇,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,拥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,1000多年的官窑史,在这里各色各样的陶瓷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,吸引着每一个驻足的目光,每一块泥巴,每一抹色彩都诉说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。
“来景德镇像是一场优雅的修行,是艺术的洗礼,希望能推荐给全球的游客。”来自摩尔多瓦的旅游达人爱琳如是说。
景德镇不仅是瓷都,更是开放包容的艺术之城。
据数据统计,城区人口不到50万人的景德镇,驻扎着3万名“景漂”,每6位“景漂”中,就有1位外籍人士。随着景德镇成功跻身240小时过境免签“朋友圈”,越来越多的外籍游客被江西瓷文化吸引,前往当地体验制瓷拉坯,亲眼目睹陶瓷从一块泥土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全过程,沉浸式感受江西传统陶瓷艺术的魅力。
江西坚持活态传承非遗,打造“千馆之城”,全年开展了数百场展演活动,全域旅游实现创新性突破。以瓷为媒,文明越山海,江西努力打造国际瓷都,创出千年瓷都新风光,不仅能将游客“引进来”,更能将游客“留得住”。
一家民宿,一座古村,焕发悠悠乡愁里的时代新机。
从江西省吉安市驱车半个小时,就来到了有“浓缩中国古村建筑风韵瑰宝”美称的钓源古村。钓源古村拥有风姿各异的150余幢赣派明清建筑,被2万余株古樟树环抱,咖啡馆与老祠堂相邻,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织。
如何让古建筑重焕生机,钓源古村给出了答案。
钓源古村因地制宜,将当地众多的祠堂改造成餐厅和展厅,闲置住宅改造为特色民宿,这些民宿经过设计改造,对老建筑以原汁原味、最小改动的方式做修缮,多采用在地材料和老工艺手法,老工匠带队进行传统式修复,既保留了古建筑的朴素之美,又增添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和快捷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,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。
传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,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。江西进一步利用古村历史文化资源,在系统保护的基础上,通过跨界融合、资源共享,挖掘“古村+旅游”的新业态,探索文旅新模式,打造文旅品牌,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。
来源:人民日报